首页>玉泉资讯>昙始文化

一、白足卓锡美名扬

  三晋大地自古就是文化渊源淳厚之地,谈及佛教在太原,最早有实际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的普光寺。十六国前赵光初二年(319年)石勒称王,为了缓和汉胡矛盾,他极力提倡佛教,大兴佛事,修造寺庙,自此,佛教在晋广为流传。

  山不在高有圣则名,古来圣僧清修都讲求在淡泊之中修行,以便使僧格不断地升华滋长。狼虎寺坐落在青松翠柏环绕的太原西山玉泉山深处。周围群山环绕,坐北朝南,前临清溪,背依山,整个寺庙的修建充分利用了所有地利,全部随山势而建,层次分明、层峦叠嶂而错落有致。

  目前能看到的狼虎寺前的路,是2014年由晋峰公司为发展旅游,方便游人,才刚刚修建的。在这之前这里基本没路。

  传说狼虎寺寺名的由来是这样的,古时的西山地区,森林茂密,植被蓊郁,虎狼等野兽经常出没,尤其有座山虎狼聚集,人迹更是鲜至,当地人称其为“狼虎山”或“虎狼山”。查阅明清历代志书中均有“狼虎山”这一山名。狼虎寺所处位置在山坳之中一片相对平整之地,山青水秀,冬可避风雪夏可挡烈日,为清修圣地。只因虎狼盘踞,非常人可以入驻而已。

  这里距闹市区只有“一舍地”却人迹罕至,符合圣僧“何当移白足,早晚临苍山”的修行需求及“赤髭白足可怜生”贴近尘世,方便关注众生及时出手解救的大爱之心。故“元魏昙始禅师栖此”。“兽鸟驷伏环卫听法”。在这里禅师修禅修心,闲暇时间就地盘坐,随时讲法,山里的飞禽走兽时间久了也通了灵气,都喜欢主动的给禅师送水送食物,定时的围在禅师周围听禅师讲法。这样的日子过得真是非常悠然。常此以往鸟兽成仙也未可知了。

  昙始禅师是中国佛教东传的先行者,是朝鲜、日本佛教文化的始祖。他的一生传奇不断,有很多神话传说。最神奇的就是他“足白于面”、“遇刃不伤”“遇虎不食”,世人尊称“白足和尚”、“白脚阿练”。更有文学大家李白、刘禹锡、苏轼等据此把“白足”一词作为高僧的雅称经常作为典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狼虎寺也因昙始禅师而天下闻名。

  观白足禅师行迹不难看出,他一贯喜欢动静相宜穿梭于闹市与山林之间边修行边弘法。“昼则入城听讲,夕则还处静坐”(《魏书·释老志》P3033)。他非常喜欢狼虎寺这片风水之地,一生应该多次在此停留。

  昙始和尚一生传说非常多。据多方记载可以证实:昙始和尚本姓张,关中人,是十六国时期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活动的区域非常广泛。出生在关中,390年前后自关中经陆路去高句丽宣讲佛法。405年左右返回关中,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夏主赫连勃勃攻入长安,杀人无数,唯昙始和尚刀剑无伤,从而感化赫连勃勃,之后圣僧拒绝入朝遂“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太延六年(440)前至五台山腹地弘法传教;北魏拓跋焘太平七年(公元446年)毁灭佛法,太平末年昙始和尚再去长安,直面拓跋焘,拓跋焘将其投入虎笼中见虎唯独对神僧特别敬畏,终于受到感化后,和尚悄然离开,重返山西,后死于平城八角寺。

  上述根据多方史集、碑文所记载整理出的昙始和尚生平行动范围中,不难看出昙始和尚多次出世普渡众生达成心愿后,随即均会“隐于山林”,而他到了那么多地方,有那么多的传奇,所有的地理位置史书中都只是简单记载,比如:“关中”、“白渠北”、“远东”等。只有在太原狼虎寺这里有其行动的碑文记载。

  所以可以判断昙始和尚与狼虎寺的渊源绝不是浅浮于面,寥寥几个字“始棲息之所”,使狼虎寺成为曾经风靡几世的“白足和尚”在世间唯一可以明确考究之地。

  再查南北朝时期的地图及当时的山西交通图,那么基本可以判定,昙始和尚无论从关中到高句丽,从高句丽返回关中,从关中到五台山,再从五台山回关中,关中到平城这几个时间段期间,都是在狼虎寺渡过的。

  正因为有了一个这样伟大的和尚存在,狼虎寺也多了很多的传说故事,经历了多次的佛难寺庙被毁后依然不断的翻新重建,直至民国时期狼虎寺仍是香火不断。庇护着周围方圆十数里,数十个村子的居民们。

二、几废几兴几多波

1、初建

  狼虎寺最初是什么人建立因年代过于久远且无名而无从考究,能追溯到的历史可以从《金石录补》上所记载《北齐昙始禅师行状记》碑中所言“武平元年追述昙始禅师行状云太原之西约一舍地有山曰虎狼谷及始棲息之所即于其处立碑按神僧传昙始关中人晋孝武太元间赍经律数十部往远东宣化义熙初还关中……”

  从碑中文字可明确,狼虎寺至少是在公元390年之前建成的。昙始和尚志在将佛法尽可能的传播扩大,听闻远东战火纷起,民众无所依从,随即动身从关中前往高句丽。路过晋阳,偶尔发现丛山密林深处的狼虎寺,就深深喜欢上这里的青山碧空、灵动生灵。刚好圣僧需要一个空灵的环境誊写经文、归纳心德,便欣然柶息于此,在这里渡过一段归隐山林的日子,天天与鸟兽相伴,修身修心,整理经律。而后由此赍经律赴远东高句丽传道,教授三乘之教,立三归五戒之法。开创“高丽开导始也”(摘自唐梓州慧义寺沙门神清所撰《北山录》卷三记)。昙始和尚的几次出山,使狼虎寺在国内外的美誉度空前提高。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拓拔焘下令灭佛,境内佛教受惨重打击,狼虎寺或者因地理位置,或者是因为圣僧庇护的原因,居然没有受到影响。

2、立碑念上师

  北齐在历史上只存在了27年却经历了六任皇帝,这27年几乎年年争战,大仗小仗不断。庆幸的是当权者争名夺利但对僧众还是礼敬有佳的,庙宇为苦难的人民们提供了一丝安宁的空间,也为这多灾多难的国家保留生存的希望。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即昙始和尚圆寂一百多年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寺中立《昙始禅师行状记》碑,狼虎寺再次兴盛。往来交流的僧众、居士络绎不绝,捐田捐地的特别多,庙宇香火很旺盛,寺庙再一次修葺扩建。

  据赵琳洁教授在2008年第2期《文物世界》中的“浅谈佛教在太原的演变”中提及当时的晋阳城内,狼虎寺与定国寺、崇福寺、童子寺、天龙寺、悬瓮寺、上生寺、仙岩寺、大基对寺、开化寺、甘泉寺等都同享盛名。太原佛教盛极一时。

  佛教的兴盛给社会提供了很大的安定因素。同时佛教寺院都拥有独立的经济,自有土地,周边贫苦的村民只要出一点租金或者收获时缴纳一定粮食就可以租种寺里的地,这样宽松的政策为周边百姓安居提供了基本保障。 

3、唐武灭佛

  唐武宗即位后,偏道教而恶佛教,于会昌四年(844年)禁供佛牙,共毁大、中寺院4600多所,这里没有专门提及狼虎寺,却说“境内寺院未能幸免”。判断狼虎寺应该也在其列。

  历史上大规模灭佛运动有四次,称“三武一宗”,太武帝拓拔焘的那次灭佛狼虎寺因昙始和尚庇护没受影响,唐武宗灭佛却难以幸免于难。推断理由是武宗死,宣宗即位后即下令复兴佛教,但查太原史记复兴后这段时间的寺庙列表中已经没有治平寺(狼虎寺)的痕迹了。

4、大观重修

  明万历《太原府志》卷二十四《古迹》载:“治平寺,县西二十里狼虎山,大观年重修。”

清乾隆《太原府志》卷四十八《寺观》“治平寺,在城西三十里狼虎山,土人名狼虎寺。元魏昙始禅师栖此,内有野始行状碑,宋大观二年五月立石。”

  北宋大观公园1107年至1110年四年,狼虎寺重修,《昙始禅师行状记》碑再次镌立,此碑到清末山西巡抚胡聘之编辑《山右石刻丛编》时尚残留。狼虎寺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香火重新兴盛。

  大观重修在惜字如金的史书中能不断记录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的兴盛状态。

  之后明清两朝对狼虎寺均不断有修缮,从明永乐、万历、清顺治、乾隆、光绪的史书中均有记载就能很明显的看出。

5、明清时期的狼虎寺

  据清嘉庆荣芝和尚弟子给荣芝和尚八十岁做的寿碑上比较明确的记载了自明嘉靖(1507-1567)年间至清嘉庆(1796-1820)八年这二百多年狼虎寺主持僧人的情况。此碑也是狼虎寺史上继《昙始禅师行状记》碑以来又一块记载僧寺之碑。碑上所记僧人名姓正史中无从考证,大概是昙始禅师圣名太久,后人一时无法超越吧。尽管如此也能看出碑中所记僧人必不是凡人,在几百年前的时代活到八十岁了还身体健康,耳聪目明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后附荣芝和尚八十岁寿碑)

6、近现代的狼虎寺

  据白道村现居长者回忆他们小时候还去狼虎寺里玩,那时寺里依旧有香火,有和尚。那时的狼虎寺规模依然很大,沿着幽深的情人谷翻上那段小坡,入眼便是狼虎寺所在地。这里是一片较大的平整之地,寺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中轴线建筑为,戏台、大殿、后殿、山神庙、山门,寺院两侧建有东、西两院,禅房内设客堂、僧房、方丈屋等,皆为窑洞式建筑。戏台东有门楼。高僧塔在狼虎寺西北处。清瘦俊逸的高僧塔形如坐化的圣僧,千百年默默在不远之处守护着他的卓锡之地,庇护着爱戴他的人们。

  寺里时常收留人们因为各种原因抛弃的婴儿。而村里如果哪家想要孩子了也可以去寺里申请领养一个孩子回家。周围村里的人很自觉的会往寺里送衣物、送食品及生活必须品和寺里的和尚们一起抚养这些弃儿。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昙始文化,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位于万柏林区东社街道圪僚沟村以西700米,占地16500亩,已栽植树木170余万株,其中樱花、玉兰、紫薇等名贵观赏树10万余株,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樱花园。是周末感受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的郊游最佳选择,玉泉山欢迎您前来观光!

昙始文化-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

玉泉山,昙始文化,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